股息怎麼算?新手必學的股利計算與投資策略

股息怎麼算?解密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計算與除權息策略,打造穩健被動收入

許多投資新手,乃至於經驗豐富的交易者,都憧憬透過股利股息,為自己打造一份穩健的被動收入。然而,您是否曾深入探究過,這些看似單純的收益,究竟是如何計算的?又該如何區分現金股利股票股利,理解其背後的企業策略,並有效規劃稅務?這篇文章將帶您一步步解開股息股利除權息的奧秘,從最基礎的定義到進階的投資策略,助您建立更聰明、更具洞察力的投資視野。

了解股息計算的基本要素後,這裡有幾個關鍵點,幫助您進一步掌握相關知識:

  • 區分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的定義及其影響。
  • 掌握除權息交易日的重要性及其對股價的影響。
  • 評估股利政策對長期投資的潛在影響。

股息與股利的基礎概念:洞察除權息的本質

在我們深入探討股息怎麼算之前,讓我們先釐清一些基本概念。在台灣股市中,「股利」是一個廣義的詞彙,它代表了股份公司將部分獲利回饋給股東的方式。這種回饋主要分為兩種形式:現金股利,我們通常稱之為「配息」;以及股票股利,也就是俗稱的「配股」。

那麼,「股息」是什麼呢?在口語上,股息通常特指現金股利,其單位是每股發放的現金金額。舉例來說,如果一間公司宣布配發1元的股息,意味著你每持有一股,就能領到1元的現金。

而「股利」在某些特定語境下,則可能更側重於股票股利股票股利的發放單位通常以每股可獲得的配股比例來表示,這個比例是基於股票面額10元計算的。例如,配股0.5元,代表你每持有1000股,就能獲得50股的新股票。

一位男子正在街頭交易股票

除權息機制:股價為何「走跌開出」?

當公司決定發放股利時,就會啟動「除權息」機制。除權指的是發放股票股利,而除息則是發放現金股利。這是一個讓許多投資人,特別是投資新手感到困惑的環節:為什麼除權息交易日當天,股票的開盤價會「走跌開出」?

這是因為,當公司將一部分獲利以股利的形式分配給股東後,公司的總資產價值會相應減少。為了公平反映這種價值的移轉,證券交易所會在除權息交易日當天,將股價進行調整。這個「走跌」並非實質的跌價,而是一種反映發放的股利市值的技術性調整。例如,如果一張股票在除息前價格為100元,並宣布配息5元,那麼除息當天的開盤價就會調整為95元左右(不考慮市場供需)。這就像你的錢從左邊口袋換到右邊口袋,總金額並沒有減少,只是形式變了。

參與資格:掌握「最後買進日」

想要參與股利分配,成為領取股息股票股利的幸運兒,投資人必須在「除權息交易日」之前買進並持有股票。具體來說,你需要在除權息交易日的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前,就持有該公司的股票。這一天通常被稱為「最後過戶日」或「最後買進日」。錯過了這個時點,即使之後買進,也無法參與當年度的股利分配了。

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的計算與企業策略:從獲利分配看公司動向

理解了股利的基本概念後,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現金股利股票股利的具體計算方式,並解析公司在兩者之間選擇的背後邏輯。這不僅能幫助您精準算出自己能領多少股息股利,更能從中洞察公司獲利的分配哲學與未來的發展策略。

現金股利(配息)的計算:

現金股利的計算方式相對直觀。公司公告的每股配息金額,直接乘以你持有的股數,就是你可以獲得的總現金。

  • 公式: 現金股利總額 = 配息金額 × 持有股數
  • 範例: 假設你持有玉山金1,000股,而玉山金宣布每股配息0.67元。
    • 你將獲得的現金股利為:0.67元/股 × 1,000股 = 670元。

現金股利是目前市場上最主流的發放方式,尤其在美國股市中更為常見。當一間公司選擇大量配息時,通常有幾個可能的信號:

  • 現金充足: 公司手頭有充裕的現金流,短期內沒有急迫的資本支出或大規模投資計畫。
  • 獲利趨緩或進入成熟期: 可能表示公司成長進入穩定期,不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擴張,因此傾向將盈餘回饋股東。
  • 吸引定存族:配息有助於吸引偏好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例如退休族群,將股票視為類似銀行定存的收益來源。

以下是與現金股利相關的計算範例:

項目 數值
持有股數 1,000 股
每股配息 0.67 元
總現金股利 670 元

然而,享受現金股利的同時,投資人也需留意後續的股利所得稅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問題,這部分我們將在後續段落詳述。

股票股利(配股)的計算:

股票股利的計算則稍微複雜一些,因為它涉及到股票面額。在台灣,股票面額通常為10元。

  • 公式: 股票股利總股數 = (配股金額 / 股票面額10元) × 持有股數
  • 範例: 假設你持有玉山金1,000股,而玉山金宣布每股配股0.67元。
    • 你將獲得的新股票股數為:(0.67元/股 ÷ 10元/股) × 1,000股 = 0.067 × 1,000股 = 67股。

股票股利的發放方式,是透過發行新股票給股東。這會直接導致公司在外流通的股票總數增加,也就是所謂的「股本膨脹」。股本膨脹的影響是什麼呢?未來公司需要賺取更多的錢,才能維持甚至提升每股盈餘(EPS)的水準。這對投資人來說,如果公司獲利沒有同步大幅成長,你的每股盈餘將會被稀釋,股價上漲的動能也可能受限。

一個人的工作空間有股票市場數據的顯示螢幕

企業選擇配股或配息的考量:

公司選擇配股配息,絕非隨機,它透露了公司獲利後的資金運用效率與發展策略:

  • 選擇配股:
    • 通常表示公司有持續投資、擴大廠房、研發新技術或提升市場佔有率等對現金的迫切需求。公司不希望將現金分配出去,而是將資金保留在公司內部進行再投資,以期創造未來更高的公司獲利
    • 這類公司通常處於快速成長期,或是產業變革期,需要大量資本才能維持競爭力。對於看好公司長期成長潛力的投資人而言,配股可以讓你持有更多股份,分享未來的成長果實。
  • 選擇配息:
    • 如前所述,顯示公司現金充裕,短期內沒有大規模的投資計畫,或是公司獲利已趨於穩定,進入成熟發展階段。
    • 有助於提升股票流動性與市場吸引力,對於追求穩定現金流、或是作為被動收入來源的投資人來說,現金股利是更直接的回報。

因此,身為投資人,您在評估一家公司時,除了關注其股利政策,更應思考公司選擇背後的原因。這不僅僅是收益的計算,更是對公司未來前景的一次深度洞察。你是需要穩定的現金流來應付生活開銷(如退休族),還是希望參與公司長期的成長爆發力?選擇權,掌握在你的手中。

配息率與股利來源:盈餘分配的財務面紗

當我們探討股息怎麼算,除了理解現金股利股票股利的計算外,更深一層次的洞察來自於「配息率」以及股利的「分配來源」。這兩個指標能幫助我們理解一家公司對待公司獲利的態度,並判斷其股利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配息率:公司賺多少,分多少?

配息率(或稱股利發放率)是衡量一家公司將其每股盈餘(EPS)的多少比例用於配發股利的指標。這個比率揭示了公司對公司獲利的分配策略——究竟是傾向將獲利保留用於再投資,還是更樂意回饋股東。

  • 公式: 配息率 = (股票股利 + 現金股利) ÷ 每股盈餘(EPS) × 100%
  • 意義:配息率可能表示公司營運穩健,無需大量資金再投入,或管理層偏好透過股利回饋股東。然而,如果配息率過高,尤其長期高於100%,則需特別留意。

高於100%的配息率:異常?還是策略?

您可能會好奇,配息率怎麼可能高於100%?難道公司把沒賺到的錢也分出來嗎?事實並非如此。當一家公司的配息率高於100%時,通常意味著它動用了過去年度未發放的「保留盈餘」,或是來自其他非營運性收益。這可以是公司管理層基於特定考量,例如希望穩定股利發放,或對未來獲利有信心,提早將保留盈餘分配給股東。

然而,長期或頻繁出現配息率高於100%的情況,則可能暗示公司當年度的公司獲利能力不足以支撐現有的股利水準,或是其資金運用效率可能不高。投資人應深入了解其背後原因,而非單純視為慷慨大方。

股利分配來源:深度解析公司財務體質

股利的發放,並非僅僅來自當年度的公司盈餘。根據公司法公司章程的規定,股利分配可能來自以下幾個不同的來源:

  • 公司盈餘:
    • 這是股利分配最主要且最健康的來源,包含公司當年度的稅後淨利以及累積的未分配盈餘。健康的股利發放,理應主要來自於此。這表示公司是透過穩定的本業經營來產生現金流,並回饋給股東。
  • 法定盈餘公積:
    • 依照公司法規定,公司每年需提撥一定比例的盈餘作為法定盈餘公積。在公司沒有虧損,且法定盈餘公積累積超過實收資本額25%的部分,可在股東會決議後,以發放現金或股票的方式分配給股東。這通常是公司財務穩健的一種表現。
  • 資本公積:
    • 資本公積是公司在資本交易過程中,所產生的非盈餘性質的準備金,例如股票溢價發行、資產重估增值、受贈所得等。在公司無虧損的前提下,資本公積在彌補完虧損後,也可依照特定規定發放現金或股票股利
    • 然而,來自資本公積股利需要特別留意。這類股利並非來自公司本業的經營獲利,而是來自於資本帳上的變動。如果一家公司大量動用資本公積來發放股利,尤其是「增資配息」(一種透過增資再將資金以股利形式發還給股東的模式),就如同「羊毛出在羊身上」,投資人領到的錢,實際上是自己投入的資本或是其他股東的資金,而非公司實質賺取的利潤。這種做法並不利於公司長期發展,也可能誤導投資人對其獲利能力的判斷。

總體而言,理解股利的計算方式固然重要,但更深層次的知識在於辨識股利的來源與其背後的配息率邏輯。這項能力能幫助您篩選出真正優質、具備可持續性成長潛力的公司,而非被短期的高股息數字所迷惑。

殖利率概念與應用:高殖利率的迷思與真相

當我們談論股息怎麼算時,最終的目的往往是評估這筆投資能帶來多少回報。「殖利率」正是衡量這種回報的重要指標,尤其指的是「現金殖利率」。然而,高殖利率是否就意味著高枕無憂的獲利保證呢?我們將深入探討這個概念,並揭示其背後潛藏的迷思與真相。

現金殖利率:股票界的「定存利率」?

現金殖利率,顧名思義,是將你所領取的現金股利與你購買股票的成本(股價)進行比較,以衡量這筆投資的現金報酬率。它常常被投資人拿來與銀行的定存利率相比較,因此也有「股票版定存」的說法。

  • 公式: 現金殖利率 = 現金股利 ÷ 每股股價
  • 意義: 如果一家公司每股配息3元,而你以每股50元的價格買入,那麼你的現金殖利率就是3 ÷ 50 = 6%。這表示你投入的資金,每年可以獲得6%的現金回報。

台灣股市中,由於多數公司仍有發放股利的習慣,因此現金殖利率成為許多投資人篩選標的的重要指標。那麼,台股的平均殖利率大概是多少呢?近十年來,台灣股市的平均殖利率約在3.94%左右,而近五年則約為3.83%。這可以作為您判斷個股殖利率高低的參考基準。

股息來源概念的插圖

高殖利率的迷思:殖利率「高」就「好」?

許多投資人,特別是初入股市的新手,容易被「高殖利率」的數字所吸引,誤以為這就是穩賺不賠的投資。然而,這種想法往往忽略了幾個關鍵風險,導致「賺了股息,賠了價差」的投資窘境。

迷思一:賺股息賠價差

這是最常見的陷阱。當一家公司宣布高股息,股價可能因此上漲。然而,在除權息交易日當天,股價會因市值調整而「走跌開出」。如果市場對該公司未來前景看淡,或是整體市場氣氛不佳,股價在除權息後可能無法回升到除權息前的水平,甚至持續下跌。此時,即使你領到了股息,但若股價下跌幅度超過股息,你的總資產價值(股價 + 股息)仍然是虧損的。換言之,殖利率會因為股價下跌而顯得「更高」,但這只是分母變小導致的數字幻覺,你的實際資本卻在流失。

迷思二:填權息才算獲利

要真正將股利轉化為獲利,股票必須完成「填權息」。填權息指的是除權息後下跌的股價,能夠在之後的交易日中回升,並超越或至少回到除權息前的價格水平。只有當股價完成填權息投資人所領取的股息股票股利才算是真正的「淨獲利」,而不是從左口袋換到右口袋後還損失了部分資產。因此,評估一家公司,不僅要看其殖利率,更要看其過往的「填權息」紀錄與能力。

迷思三:公司配息來源不純

如前所述,股利的來源除了公司盈餘外,還可能是法定盈餘公積資本公積。如果一家公司透過「一次性收入」(例如變賣資產)或「刻意增資配息」來支撐高股息,而非來自穩定的本業獲利,那麼這種高殖利率是不可持續的。這類公司不適合做為長期穩定存股的標的,因為其股利政策缺乏穩固的基礎,風險相對較高。

迷思四:資金運用效率較低

殖利率有時也可能暗示,公司管理層不願將公司獲利投入再發展、研發或擴張,導致其資金運用效率較低。對於處於成長期的公司而言,將賺來的錢再投資於自身業務,往往能創造更高的長期價值。若公司持續發放高股息卻沒有成長動能,可能代表其經營缺乏創新,或是產業已進入飽和階段。當然,這對部分追求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來說並非壞事,但對追求資本利得的投資人而言,則需警惕。

總結來說,殖利率是一個有用的參考指標,但絕非唯一的決策依據。您需要綜合評估公司的獲利穩定性填權息能力、股利的來源、產業前景以及管理層的資金運用效率,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資判斷,真正透過股利實現您的財富目標。

高殖利率股票挑選重點:避開「賺了股息賠了價差」的陷阱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到高殖利率的潛在迷思,那麼,在眾多股票中,我們該如何挑選出那些真正值得投資、能帶來穩健被動收入高殖利率股票呢?這需要一套更為嚴謹的篩選標準,以避免陷入「賺了股息,賠了價差」的困境。

重點一:獲利穩定性與成長性優於單純的「高殖利率」

一家公司即使目前殖利率很高,但如果其公司獲利來源不穩定,EPS忽高忽低,那麼其未來的股利發放能力就值得懷疑。我們應該尋找那些過去幾年,甚至十幾年來,每股盈餘(EPS)股利發放都呈現穩定成長趨勢的公司。

  • 穩定獲利: 選擇那些營運模式穩健、所處產業前景看好、並且歷年財報顯示公司獲利能力持續或穩定成長的企業。這類公司通常能提供可預期的股利
  • 合理配息率: 前面提到過高的配息率可能潛藏風險。理想的配息率應介於50%至80%之間,這表示公司既能將獲利回饋股東,也有足夠的保留盈餘用於公司自身的再投資與發展。

重點二:填權息能力是獲利關鍵

填權息」是判斷股利投資是否成功的最終指標。一家公司即使配息再高,如果每年都無法填權息,那投資人實際上就是不斷地領取自己的本金,甚至虧損。

  • 觀察歷史表現: 您可以透過公開資訊觀測站或各大券商APP(例如隨身e策略、投資先生)查詢個股過去的填權息天數與成功率。如果一家公司年年都能在合理的時間內(例如三個月到半年內)完成填權息,這表示市場對其未來展望有信心,且其股價有足夠的動能回升。
  • 避開貼息股: 如果一支股票年年「貼息」(指除權息後股價持續低於除權息參考價,無法完成填權息),那麼即使其殖利率很高,也應避免長期持有,因為這會持續侵蝕您的投資本金。

重點三:配息來源的透明度與可持續性

我們再次強調,股利的來源至關重要。

  • 避免一次性收入: 檢查財報,確認公司股利主要來自其本業的營業利益,而非來自出售資產、土地開發等「一次性收入」。依賴非經常性收入發放股利的公司,其股利發放將難以持續。
  • 警惕資本公積配息: 若公司長期動用資本公積來發放股利,或是出現「增資配息」的狀況,這可能暗示公司本業獲利能力不足以支撐現有股利水準。這類股票應謹慎看待。

重點四:公司未來展望與產業趨勢

投資股票就是投資公司的未來。即使一家公司過去表現良好,如果其所處的產業面臨結構性變化或衰退,那麼其未來的獲利能力也將受到挑戰。

  • 產業競爭力: 評估公司在產業中的地位、競爭優勢、技術領先程度,以及其產品或服務是否具備長期需求。
  • 經營策略: 了解公司是否有明確的成長策略、研發投入,以及如何應對市場變化。對於追求被動收入投資人而言,選擇經營穩健、且具有長期抗風險能力的公司,遠比單純追逐短期高股息更為重要。

透過上述這些更為細緻的篩選標準,您可以從海量的股票中,辨識出那些真正具備投資價值的高殖利率股。這不僅僅是算出股息多寡的問題,更是建立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投資組合的基石。記住,投資是一場長期賽跑,穩健的步伐,遠比一時的爆衝更為重要。

股利所得稅務: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與節稅策略

當您透過投資股票領取現金股利時,除了享受被動收入的喜悅,也別忘了台灣稅務體系中的「股利所得稅」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這部分是許多投資人容易忽略,卻又影響實質獲利的重要環節。理解相關規定並掌握合法的節稅策略,能有效提升您的淨收益。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股利所得的課徵範圍

自2013年起,全民健康保險實施了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制度,其中一項重要的課徵項目就是「股利所得」。這意味著,當您領取上市櫃公司的現金股利時,除了可能需要繳納綜合所得稅外,還需額外支付這筆補充保費。

那麼,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扣繳門檻」是多少呢?目前規定,單次給付金額未超過2萬元台幣的股利所得,免予扣繳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因為它直接影響您的節稅策略。

舉例來說,如果某公司配息1元,您持有10,000股,那麼單次領取的現金股利為10,000元,低於2萬元門檻,無需扣繳補充保費。但如果您持有25,000股,領取25,000元現金股利,則會被扣繳補充保費(費率依衛福部公告為主,目前為2.11%)。

股利所得稅:兩種課稅方式

除了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現金股利還會計入您的綜合所得,進行所得稅課徵。台灣目前有兩種股利所得稅的課稅方式供納稅義務人選擇:

  1. 合併計稅:股利所得與其他各類所得(如薪資、利息等)合併計算,適用累進稅率,並可享有8.5%的股利抵減稅額(上限8萬元)。這種方式適用於綜合所得稅率較低的投資人
  2. 分離課稅: 股利所得不與其他所得合併,單獨以28%的稅率分離課稅。這種方式通常適用於綜合所得稅率較高的投資人,因為其綜合所得稅率可能高於28%,選擇分離課稅會更划算。

這兩種方式的選擇,會對您的總體稅負產生顯著影響。您應根據自己的年度總所得狀況,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課稅方式。

精明節稅策略:合法規劃您的股利所得

了解了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股利所得稅的規則後,身為投資人,我們可以採取一些合法且有效的策略來降低稅負:

  1. 分散個股持股,避免單次領取超過2萬元股利: 這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如果您預期領取某檔股票的現金股利會超過2萬元,可以考慮將其分拆到不同券商帳戶,或是將資金分散投入多檔不同公司,讓單一公司的股利發放金額低於2萬元,從而避開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扣繳。這需要您事先做好持股規劃。
  2. 選擇每季或每半年配息的個股: 越來越多台灣公司效仿美國股市,改採每季或每半年發放股利。這種配息模式的最大好處是,將年度總股利拆分成多次發放,每次的單次給付金額較低,更有機會落在2萬元門檻以下,達到節稅目的。
  3. 投資海外所得(如KY股、美股ADR): 投資台灣的KY股(註冊地在開曼群島等地的公司在台灣上市)或直接投資美國股市的ADR(美國存託憑證),其股利所得性質屬於海外所得。根據台灣的稅法規定,海外所得若未達100萬元台幣,無需計入最低稅負制,也無需課徵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這是一個非常適合資產配置和稅務規劃的選項。
  4. 定存族拆單定存: 雖然本文主要討論股票股利,但對於定存族而言,如果利息收入可能超過2萬元門檻,也可以考慮將大額定存拆分成多筆小額定存,分開到期,避免單次利息給付超過門檻。

稅務規劃是投資理財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對股利所得稅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深入理解,您能更有效率地管理自己的投資收益,確保最終入袋的財富最大化。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尤其在金錢管理上更是如此。

股利資訊查詢管道:掌握最新數據,決策更精準

在投資的世界裡,資訊就是力量。了解股息怎麼算、如何評估殖利率、以及稅務規劃固然重要,但若沒有可靠的資訊來源來驗證與查詢,一切都將是紙上談兵。幸運的是,在台灣,有許多官方與民間工具可以幫助投資人便捷地查詢到所需的股利資訊。

公開資訊觀測站:官方權威數據來源

公開資訊觀測站(Market Observation System)是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建置的官方平台,其所揭露的資訊具有最高的權威性與及時性。所有上市櫃公司的重大訊息、財務報表、以及股利政策等,都會在此公告。

  • 查詢路徑: 您可以進入公開資訊觀測站網站,點選「股東會及股利」或「基本資料」等選項,輸入您想查詢的公司代號或名稱,就能找到其最新的「股東配發內容」與「最近期股利分配」資訊。
  • 可查詢內容:
    • 歷年的現金股利配息)和股票股利配股)金額。
    • 除權息交易日股利發放日等重要時程。
    • 股利來源(例如來自盈餘、法定盈餘公積資本公積),這能幫助您判斷股利的性質與穩定性。
    • 完整的公司盈餘分配表,讓您一目瞭然公司的配息率

公開資訊觀測站視為您的「財務聖經」,定期查閱您持有或感興趣的公司的公告,是確保資訊正確性與即時性的最佳方式。

券商APP與財經資訊平台:便捷化數據分析

除了官方網站,許多金融機構旗下的券商APP,如富邦的「隨身e策略」、元大的「投資先生」,以及其他知名的財經資訊平台,也提供了極為便利的股利查詢功能。這些工具通常將複雜的數據圖表化、數據化,讓投資人更容易理解和分析。

  • 歷史殖利率: 大多數券商APP會提供個股的歷史殖利率走勢圖,讓您快速判斷目前殖利率是處於相對高點還是低點。
  • 股利政策: 提供公司詳細的股利發放歷史,包括配息配股的金額變化,以及配息率等。
  • 填息表現: 許多進階的券商APP甚至會直接標示出個股過往的填權息天數與成功次數,讓您一眼看出公司在除權息後的回復能力,這是評估其投資價值的重要參考指標。
  • 新聞與研究報告: 除了數據,這些平台也會整合相關的財經新聞、分析師報告,幫助您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的營運狀況與未來展望。

這些數位工具的普及,大大降低了投資人獲取與分析股利資訊的門檻。透過這些便捷的查詢管道,您可以隨時掌握手中持股或潛在標的的股利政策,進而做出更為精準與自信的投資決策。掌握資訊,是您在投資市場中致勝的關鍵。

打造您的被動收入小金庫:結語

透過本文的詳盡解析,相信您對股息怎麼算現金股利股票股利的區別、除權息的本質、殖利率的判讀、以及相關的稅務處理,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共同探索了從基礎概念到進階策略,甚至是如何查詢最新、最可靠的股利資訊。

掌握這些知識,不僅能助您精準計算投資回報,更能幫助您辨識潛在風險,避免「賺了股息,賠了價差」的投資窘境。從此,您不再只是盲目追逐高股息的數字,而是能從公司獲利的穩定性、配息率的合理性、股利來源的純粹性,乃至於填權息的能力與相關稅務規劃,來全面評估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

被動收入的累積並非一蹴可幾,它需要您具備耐心、持續學習的態度,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投資之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願您運用這些知識,為自己的財富累積奠定更穩固的基礎,一步步實現財務自由的夢想。

股息怎麼算常見問題(FAQ)

Q:什麼是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

A:現金股利是公司以現金方式回饋股東;股票股利則是公司以新股票的形式發放給股東。

Q:如何計算股息的稅務?

A:股息需計入綜合所得稅,稅率可選合併計稅或分離課稅。

Q:什麼是除權息交易日?

A:除權息交易日是指股東在此日之前持有股票才能參與股利分配的最後期限。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