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提升品牌知名度的五大關鍵策略,你知道嗎

美國勞動市場的「雙面鏡」:U-6失業率與功能性失業揭示的真實挑戰

近期美國的勞動市場數據,是否讓你感到有些困惑呢?一方面,我們常聽聞官方失業率(U-3失業率)處於歷史低點,似乎一片榮景;但另一方面,許多人卻感覺就業市場壓力仍在,甚至生活開銷依然沉重。這種矛盾的現象,究竟反映了什麼?本文將帶你深入探討,解開官方數字背後的真實面貌,並告訴你這些「隱藏訊號」如何影響我們的經濟,甚至引導你重新思考產業輪動與投資布局。

一位男子正在專注地分析手機上的經濟數據圖表。

U-6失業率:洞悉勞動市場的真實體溫

當我們談論失業率,最常聽到的可能是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公布的官方U-3失業率。這項數據主要衡量那些積極尋找工作但尚未找到的人。然而,就像看病量體溫一樣,光看單一指標有時會錯過潛在的問題。這時候,我們需要更廣泛的指標,也就是U-6失業率

那麼,U-6失業率到底是什麼呢?它不僅涵蓋了U-3失業率所定義的失業者,還將以下幾類人納入考量:

  • 兼職工人(Part-time for Economic Reasons): 那些想要全職工作,卻因為經濟因素(例如找不到全職工作或公司工時縮減)只能從事兼職的人。
  • 氣餒工人(Discouraged Workers): 曾經想找工作,但因為覺得找不到合適工作而放棄尋找的人。
  • 邊緣勞工(Marginally Attached Workers): 雖然目前沒有積極尋找工作,但過去一年內有找過,且現在願意工作並可在短時間內上工的人。

你可以想像,U-6失業率就像一張更清晰的X光片,能幫助我們看到勞動市場中那些被「低度就業」或「隱形失業」所掩蓋的真實壓力。根據最新數據,2025年7月美國的U-6失業率升至8.3%,雖然較6月的7.7%略有增加,但仍處於歷史上預示勞動市場緊縮的區間。同時,勞動力參與率(62.2%)和就業人口比率(59.6%)都處於多年低點,這都顯示美國勞動市場底層仍存在不小的隱性壓力,也解釋了為何官方U-3失業率(4.2%)雖然較低,但許多人卻感受不到經濟的全面復甦。

為了更清晰地理解這些指標的差異,以下表格將U-3、U-6和功能性失業率進行了對比,幫助你一目瞭然它們所關注的勞動市場層面:

美國主要失業率指標對比
指標名稱 定義範圍 反映的勞動市場問題
U-3失業率 積極尋找工作但未找到者 公開失業、勞動力供給過剩
U-6失業率 U-3 + 兼職想全職者 + 氣餒工人 + 邊緣勞工 低度就業、隱形失業、勞動力運用不足
功能性失業率 想找全職卻找不到者 + 有工作但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者 勞動貧困、收入不平等、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功能性失業:被官方數字掩蓋的社會現實

如果說U-6失業率是X光片,那麼「功能性失業」這個概念,則更像是核磁共振(MRI),能揭露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性問題。你可能會想,既然有U-3U-6了,為什麼還需要一個「功能性失業」呢?

由路德維希共享經濟繁榮研究所(Ludwig Institute for Shared Economic Prosperity)提出的「功能性失業」概念,挑戰了我們對「有工作」的傳統認知。它不僅考慮了完全失業者,更重要的是,它納入了那些「有工作,但收入卻不足以維持生計」的勞工。具體來說,它定義為:

  • 想找全職工作卻找不到的人。
  • 已就業但稅前年收入低於25,000美元(約新台幣80萬元)的人,因為這筆收入被認為無法負擔基本生活開銷。

這項指標指出,儘管美國官方U-3失業率看似健康,接近50年來的最低點4.2%,但功能性失業的真實數字卻高達24.3%。這意味著,將近四分之一的美國勞動者,即使有工作,也可能面臨「無力負擔住房」、「無法購買營養餐」、「沒有儲蓄能力」的困境。這也完美解釋了為什麼儘管就業數據看似亮眼,但消費者信心卻持續低迷的原因——因為許多人雖然有份工作,卻無法從中獲得真正的經濟繁榮與安全感。對我們而言,理解這一點,才能更全面地評估經濟現況,而非只看表面數據。

高功能性失業率所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影響不容小覷,這些影響可能包括:

  • 社會不穩定性增加:當大量勞工即使有工作也無法維持基本生計時,可能引發社會不滿與動盪。
  • 消費力道疲軟:收入不足導致消費支出受限,進而影響整體經濟增長。
  • 健康與心理壓力:長期經濟困境會對個人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降低生活品質。
  • 人力資本流失:勞工可能因收入不足而無法獲得必要的培訓或教育,影響長期職涯發展。

一位女性正在筆記型電腦上研究複雜的市場趨勢圖。

勞動市場緊縮下的產業輪動:建築材料與能源的崛起

了解了勞動市場的真實狀況後,你可能會問,這對我們的投資決策有什麼啟示呢?答案是:產業輪動!歷史數據告訴我們,當U-6失業率出現特定趨勢時,某些產業的表現會特別突出。我們回顧2000年至2025年的數據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U-6失業率季環比(與上季相比)下降超過0.5%時,這通常預示著勞動市場正在緊縮,經濟活動趨於活躍。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兩個產業特別受益:

  1. 能源設備服務業(Energy Equipment Services): 在此期間,該產業的表現平均每年優於史坦普五百指數(S&P 500)達12%。這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勞動市場緊縮通常伴隨著經濟成長,企業和個人對能源的需求隨之增加。此外,薪資成長也可能帶動能源消費,進而推升能源價格和相關服務的需求。
  2. 建築材料業(Building Materials): 同樣地,建築材料業在U-6失業率下降時,表現也平均每年優於史坦普五百指數12%。這與勞動市場緊縮帶動的基礎設施支出資本專案投資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活躍度息息相關。當人們收入增加,對住房和基礎建設的需求自然也會提升。

這代表了什麼?這是一個清晰的投資策略信號。如果你看好未來勞動市場將持續緊縮,那麼增加對這兩個產業的配置,或許能為你的投資組合帶來超額回報。你可以考慮以下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作為投資工具:

  • SPDR 史坦普房屋建築業指數股票型基金(XHB)
  • iShares 美國房屋建築業指數股票型基金(ITB)

這些基金能讓你一次性投資於多個相關企業,分散風險。

U-6失業率下降與產業表現對比(2000-2025年)
產業類別 U-6失業率季環比下降0.5%時的表現 主要驅動因素
能源設備服務業 平均每年優於S&P 500達12% 經濟成長、能源需求增加、薪資成長
建築材料業 平均每年優於S&P 500達12% 基礎設施支出、資本專案投資、房地產需求

除了上述產業輪動的趨勢外,投資者在制定策略時,還可以考慮以下因素以完善佈局:

  • 全球供應鏈變動:例如關稅政策或地緣政治事件可能對特定產業的成本結構產生影響。
  • 技術創新與顛覆:新技術的出現可能改變產業格局,例如再生能源技術的進步對傳統能源業的影響。
  • 宏觀經濟政策: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政府的財政刺激措施等,都可能對不同產業產生差異化影響。

消費必需品與零售業的困境:緊縮市場中的逆風

有贏家,自然也有可能表現相對不佳的類股。在U-6失業率下降、勞動市場緊縮的環境下,消費必需品業(Consumer Staples)的表現就顯得有些「黯淡」。

歷史數據顯示,當U-6失業率下降時,消費必需品業的表現往往不如大盤。為什麼會這樣呢?你可以這樣想:當經濟好轉,人們手頭變寬裕時,他們會更願意把錢花在「非必需品」上,例如外出旅遊、購買新車、享受娛樂活動等等。而原本在經濟不景氣時受到青睞的「民生必需品」(例如食品、日常用品),其消費增速就會相對放緩。這就是消費者支出轉向的結果。

此外,消費必需品中的分銷與零售子行業還面臨雙重挑戰:

  • 成本上升: 例如關稅等因素可能推高進口成本。
  • 電子商務衝擊: 線上購物的崛起對傳統實體零售業造成巨大壓力,影響其邊際利潤

因此,如果你正在考慮資產配置,在勞動市場緊縮的預期下,或許可以考慮減少對消費必需品相關指數股票型基金的曝險,例如消費必需品精選行業史坦普指數股票型基金(XLP),以避免錯失其他經濟機會

當勞動市場緊縮且薪資成長時,消費者支出的結構會出現明顯變化,這對不同產業類別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勞動市場緊縮下的消費者支出轉向
支出類別 經濟趨勢 對應產業影響
非必需品消費 增加 旅遊、奢侈品、娛樂業受惠
必需品消費 增速放緩 消費必需品、傳統零售業面臨挑戰

一個人正在互動式螢幕前檢視動態的經濟指標數據。

加州案例:區域性就業挑戰與宏觀趨勢的縮影

要理解美國整體就業市場的複雜性,有時候看看區域性的案例會更有幫助。加州的勞動市場數據,就像一個小型的「美國縮影」,能讓我們看到宏觀趨勢在地方層面具體如何展現。

以2024年2月的數據為例:

  • 加州的失業率從1月的5.2%上升至2月的5.3%。
  • 非農就業崗位減少了3,400個,而且1月份的數據還向下修正了32,500個。這顯示出短期內就業增長放緩的趨勢。

儘管如此,加州就業市場自2020年2月疫情前高峰以來,已經連續46個月擴張,增加了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顯示其長期韌性。然而,短期波動依然存在。

在產業方面,我們看到了明顯的分化:

加州2024年2月就業崗位月度變化
產業類別 月度變化(崗位數) 可能原因
私立教育與健康服務業 +15,400 穩定增長需求
建築業 -9,600 部分歸因於「大氣河」風暴影響
貿易、運輸與公用事業 -7,300 可能受季節性或供應鏈調整影響

這次建築業的下降,部分就歸因於「大氣河」風暴的影響,突顯了自然事件對區域勞動市場的直接衝擊。此外,失業保險金領取人數與首次申領數據也顯示小幅增加,這都是需要持續關注的經濟指標

在分析區域性勞動市場時,除了失業率和就業崗位變化,還有一些關鍵指標值得持續追蹤:

  • 薪資成長率:反映當地勞動力供需的緊張程度和居民購買力變化。
  • 職位空缺數:顯示企業招聘意願和市場對特定技能的需求。
  • 住房負擔能力:間接反映當地生活成本和居民的經濟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放眼全球,日本的勞動市場則呈現不同的樣貌。2024年6月,日本全國完全失業率為2.5%,與前月持平。就業者數達到6,873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51萬人,創1953年以來歷史新高,主要受女性就業者增加推動。正規職員與員工數連續20個月增加,顯示其勞動市場持續改善。這也提醒我們,不同經濟體之間,勞動市場的動態可能大相徑庭。

兩位專業人士正在一起討論並分析顯示在螢幕上的數據圖表。

總結:看懂數據,掌握未來經濟機會

透過U-6失業率和「功能性失業」這兩面「雙面鏡」,我們得以看清美國勞動市場的真實面貌,它遠比官方U-3失業率所呈現的要複雜。低度就業和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的問題,是影響消費者信心和經濟活力的深層因素。對於投資者而言,理解這些細微的勞動市場訊號,能幫助我們更精準地進行產業輪動

我們看到,在勞動市場緊縮的背景下,建築材料業能源業因受惠於基礎設施支出薪資成長等因素,歷史上表現出超額回報的潛力。相反地,消費必需品業則可能面臨逆風。當然,區域性就業數據如加州案例也提醒我們,即使是看似強勁的總體趨勢,也可能受到局部事件的影響而產生波動。

因此,在評估經濟前景和進行資產配置時,建議你跳脫單一數據的限制,從多個維度去分析勞動市場的真實狀況。這樣,你才能更好地識別潛在的風險與經濟機會,並為自己的投資決策打下堅實的基礎。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教育與知識性說明,旨在分享財經資訊與分析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任何投資決策應基於個人獨立判斷與專業諮詢。

常見問題(FAQ)

Q: U-3失業率和U-6失業率之間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A: U-3失業率是美國最常被引用的官方失業率,它只計算那些沒有工作且在過去四周內積極尋找工作的人。而U-6失業率則是一個更廣泛的指標,除了U-3定義的失業者外,還包括了因經濟原因而從事兼職工作但希望全職工作的人、氣餒工人(已放棄尋找工作者)以及邊緣勞工(近期曾找工作但目前未積極尋找者)。U-6失業率能更全面地反映勞動市場的「隱性」失業或低度就業問題。

Q: 「功能性失業」這個概念與傳統失業率有何不同?

A: 「功能性失業」是由路德維希共享經濟繁榮研究所提出的概念,它不僅考慮了完全失業者,更重要的是將那些雖然有工作但稅前年收入不足以維持基本生計(例如低於25,000美元)的勞工也納入考量。與U-3或U-6失業率主要衡量「沒有工作」或「工作不足」的狀態不同,功能性失業更關注勞工在有工作的情況下,是否能實現基本生活保障和經濟繁榮,揭示了收入不足的深層社會問題。

Q: 勞動市場的變化如何影響我的投資決策?

A: 勞動市場的數據,特別是U-6失業率的趨勢,可以作為重要的經濟指標,幫助投資者判斷產業輪動的機會。當U-6失業率下降,顯示勞動市場緊縮且經濟活動可能趨於活躍時,歷史上建築材料和能源設備服務等產業往往表現優於大盤,因為經濟成長會帶動基礎設施支出和能源需求。相反,消費必需品等產業可能面臨逆風,因為消費者可能轉向非必需品消費。理解這些趨勢有助於調整資產配置,把握潛在的超額回報機會。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佈留言